破产企业逃废债务的“金蝉脱壳”计破产本报记者 仇健 通讯员 芦近远
企业资不抵债,宣告破产,所有资产全都抵押给银行。可这时,突然冒出了一起蹊跷的巨额欠薪案。就在一切似乎顺理成章地进行时,检察官的火眼金睛让企业老板的“金蝉脱壳”计以失败告终。 银行相关负责人说,幸好有了检察官,不然银行的资产可能已经落入他人口袋了。
一起蹊跷的欠薪案 今年6月2日,上虞市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接待着来访的打工者。这时,钱某和吴某某急匆匆地进来,声称老板欠薪,要求劳动部门为他们伸张正义。 两人都是上虞市某织造有限公司的职工,他们称,公司拖欠了65名员工的工资,每人至少有五六千元,共计72万余元。这一次,他们是受职工的委托来维权的。两人还拿出了65名员工签字的授权书。 65名员工被欠薪,此案引起了劳动部门的高度重视,因为手续齐全,劳动部门很快受理了这起案件。工作人员找来了织造公司的老板吴某,决定先对此案进行调解。当得知这家企业已经破产,凭借以往的经验,工作人员做好了攻克难关的心理准备。 可是,让大家备感意外的是,老板吴某态度出奇地好,不仅很快承认了欠薪事实,而且表示愿意支付欠薪。就这样,在仲裁庭的调解下,员工和企业心平气和地达成协议:企业支付员工六十余万元工资。
检察办案嗅出猫腻 虽然调解协议已经达成,可企业却拿不出一分钱。原来,织造公司曾经以企业资产为抵押,向银行贷了320万元款。可这几年由于经营不善,企业早已资不抵债。去年年底,所有资产都被划归银行所有。 于是,为了拿回欠薪,企业员工向法院提出了执行申请。就在法院准备执行之际,却收到了一张检察院发来的检察建议书,内容是建议法院暂缓对该仲裁案的执行。 原来,上虞市检察院民行科的检察官在办理其他案件时发现,这份劳动仲裁调解书可能存在重大错误,有证据证明当事人在申请仲裁时所提供的材料是伪造的。 通过走访部分职工,检察官发现,许多员工根本不知道有申请劳动仲裁这件事,大家也没有在劳动仲裁申请书和推举代表人的推荐书上签过名。 而随着调查的深入,一个惊天秘密被揭开了。原来,所谓的劳动仲裁竟是织造公司为逃避银行债务、转移公司资产使出的“金蝉脱壳”计。
真相大白“捞钱”失败 根据我国企业破产法的规定,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,支付职工工资应优先于偿还银行债务。于是,眼看所有资产都已划归银行所有,抱着“能捞一点是一点”的想法,公司老板吴某经“高人”指点,想出了前述这招“妙计”。 他先让公司的会计编造了一份工资单,制造了尚有72万余元工资未付清的假证据,而后又以领工资的名义获取职工签名,签名后却推说工资款还未到需再等一段时间。随后,吴某又找到企业职工钱某和吴某某,让他们作为职工代表向劳动部门申请劳动仲裁,要求公司支付拖欠工资。为此,钱某和吴某某都收到了老板的“回报”,并联合上演了一幕追薪闹剧。 真相大白之后,上虞市检察院向上虞市劳动仲裁委员会发出检察建议,建议其依据仲裁规则对此案进行复审,并向上虞市法院发出检察建议,暂缓对原仲裁裁决的执行。 近日,上虞市劳动仲裁委员会宣布原仲裁调解书无效。据此,上虞市法院中止了对该仲裁的执行。目前,该企业的机器设备已被银行拍卖,厂房等资产在等待拍卖中。
|